3月份重點疾病健康提示
2025-03-03 15:32:00 來源: 膠東在線
春回大地,萬物復蘇,各類細菌、病毒也開始活躍起來,一些疾病也進入了高發(fā)期。為保障公眾健康,幫助大家有效預防春季傳染病,煙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(fā)布3月份重點疾病健康提示,希望大家都能活力滿滿地享受春日時光。
流行性感冒
流行性感冒簡稱“流感”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傳染性極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。主要通過打噴嚏和咳嗽等產生的呼吸道飛沫傳播,也可經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。癥狀以全身癥狀為主,如高熱、頭痛、肌痛、乏力、全身不適等。
防護措施:
戴口罩:在人員密集場所,建議科學佩戴口罩。
少聚集:盡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,特別是空氣流動不暢的密閉場所。
多通風:在室外空氣條件允許、個人做好保暖的前提下,適當開窗通風。
勤鍛煉:增強體質,養(yǎng)成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布魯氏菌病
布魯氏菌病簡稱“布病”,俗稱“懶漢病”“蔫巴病”,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,在我省主要傳染源為患病的羊、牛等牲畜。布魯氏菌可以通過體表皮膚黏膜、消化道、呼吸道侵入人的機體。主要癥狀有發(fā)熱、多汗、關節(jié)疼痛、乏力等。
防護措施:
減少接觸:普通群眾盡可能減少與羊牛等家畜接觸,接觸后要及時徹底洗手。
煮熟煮透:生鮮奶要“煮三沸”后才可以飲用。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,特別是吃烤肉、涮肉時,一定要烤熟煮透,家庭加工過程中案板、刀具等做到生熟分開。
規(guī)范養(yǎng)殖:養(yǎng)殖人員要購買經檢疫的牲畜。嚴禁徒手接生,要做好個人防護,佩戴手套、口罩、防護服等,避免與皮膚直接接觸。工作結束后,及時徹底洗手。養(yǎng)殖區(qū)與生活區(qū)要分開,定期消毒牲畜圈舍,發(fā)現病畜及時隔離或撲殺。
及時就醫(yī):有相關癥狀且曾接觸過牲畜或食用過可疑肉類、生奶制品,請立即就醫(yī)并主動告知醫(yī)生相關暴露史,以便醫(yī)生準確診斷。
諾如病毒感染性胃腸炎
諾如病毒感染性胃腸炎,是由傳染性很強的諾如病毒引起的,該病冬季高發(fā),又稱“冬季嘔吐病”。發(fā)病以輕癥為主,常見癥狀為腹瀉、嘔吐,其次為惡心、腹痛、發(fā)熱、畏寒和肌肉酸痛等。兒童以嘔吐多見,成人則腹瀉居多,糞便為稀水便或水樣便。
傳播途徑:
(1)吸入含有病毒的氣溶膠(例如來自嘔吐物),直接或間接接觸被污染的物體表面。
(2)食用被諾如病毒污染的食物。
(3)飲用受諾如病毒污染的水源。
防護措施:
勤洗手:飯前便后以及接觸病人或其物品后,要使用肥皂等在流水下規(guī)范洗手。
喝開水:注意飲水安全,避免直接飲用自來水。
吃熟食:加工生食與熟食的砧板和刀具要分開使用,以防交叉污染;蔬菜瓜果要洗凈,確保肉類、海鮮等徹底煮熟。
常消毒:戴好塑膠手套和口罩及時處理患者嘔吐物或糞便,對污染的環(huán)境和物品使用含氯制劑進行消毒,對其他高頻接觸的門把手、衛(wèi)生間等也應進行消毒處理。
甲型病毒性肝炎
甲型病毒性肝炎(以下簡稱甲肝)是由甲型肝炎病毒(HAV)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。甲肝患者、亞臨床感染者和隱性感染者均可傳染甲肝。甲肝典型病例發(fā)病初期常有乏力、厭食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,隨后出現黃疸、小便深黃、大便灰白、皮膚鞏膜黃染、肝脾腫大、體溫升高,甲肝病人還可出現腹瀉、肌肉疼痛、咽炎等。
傳播途徑:HAV主要經糞-口途徑傳播。
。1)經食物傳播: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海產品(牡蠣、毛蚶、蛤類、蟹等)、蔬菜、水果。
。2)經水傳播:在糞便和水源管理較差的地方,雨水沖刷致糞便溢出污染水源,常造成甲肝暴發(fā)甚至流行。
。3)日常生活接觸傳播:通過被污染的手、食品、用具等直接或間接經口傳播。
防病要點:
。1)養(yǎng)成良好的飲食習慣。把好“入口”關,防止病從口入。海鮮、肉類食物務必煮熟后食用,不喝生水、不吃生菜、不吃未洗凈的瓜果。外出就餐提倡使用公筷。
。2)接種疫苗。我國甲肝疫苗主要分為滅活疫苗和減毒疫苗兩種,適齡兒童、常在外就餐人員、食品經營人員、衛(wèi)生保健人員、大學生、軍人等集體生活者、中老年人等均可接種。
。3)勤鍛煉。生活有規(guī)律,積極參加體育鍛煉,保持樂觀心態(tài),提高免疫力。
有毒植物中毒
有毒植物中毒癥狀以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多見,嚴重的可出現呼吸困難、昏迷,甚至死亡。三月,氣溫逐漸升高,各類野生植物破土而出,因誤采誤食有毒野菜引起中毒的事件時有發(fā)生,廣大市民朋友需提高食品安全意識,謹防有毒植物中毒。
中毒原因:
。1)某些有毒植物與可食用野菜外觀相似(如:毒芹與水芹),誤采誤食后引起中毒。
。2)有些野菜含有過敏物質或草酸、硝酸鹽、亞硝酸鹽等天然有害成分,如果過敏體質者食用、烹飪不當或一次食用量過大也會引起中毒。中毒癥狀以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多見,嚴重的可出現呼吸困難、昏迷,甚至死亡。
防護措施
(1)不認識的野菜不要采摘。野菜種類繁多、形態(tài)特征復雜,一些有毒植物與可食用野菜非常相近,在采摘前應準確辨別。
。2)被污染的野菜不要采摘。避免在工廠附近、公路邊、污水溝、垃圾填埋場等易受污染的地區(qū)采摘野菜。這里的野菜可能長期受到汽車尾氣、工廠廢水等污染,有害物質含量較高,不建議采食。草坪或農田附近的野菜,為防病蟲害,經常噴灑農藥,也不宜采食。
。3)野菜取材要新鮮。野菜最好趁新鮮吃,不要長時間存放。久放的野菜不但影響口感,而且營養(yǎng)價值也會有明顯流失。
。4)吃野菜前做好處理。大多數野菜不宜生食,食用前建議用清水充分清洗,蒸煮或用開水焯燙后再食用。例如,常見的馬齒莧,其草酸含量比較高,若不焯水直接吃,不但會有酸澀的感覺,其中的草酸還可能影響鈣質的吸收。
。5)特殊人群不吃或少吃。老年人、嬰幼兒、孕產婦、哺乳期婦女、過敏體質等人群,盡量不吃或少吃野菜。
。6)可靠渠道適量購買。目前薺菜、苜蓿等野菜已實現規(guī)模種植,若想嘗鮮,應盡量前往正規(guī)市場或超市選購,并保留購物憑證。